下载此beplayapp体育下载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pdf


beplayapp体育下载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beplayapp体育下载有奖
1 / 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beplayapp体育下载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beplayapp体育下载,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 / 30 下载此beplayapp体育下载
beplayapp体育下载列表 beplayapp体育下载介绍
该【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beplayapp体育下载一共【30】页,该beplayapp体育下载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 】的内容,可以使用beplayapp体育下载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beplayapp体育下载,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beplayapp体育下载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综合题1、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1)在土壤野外实****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答案:(1)D(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只要答出4点即可)解析:1:..题目通过土壤野外实****活动及土壤分层示意图,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野外实****注意事项的知识应用能力。(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选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1931~1937年美国中、西部持续干旱,干燥裸露的地表因遭强风暴的侵蚀而引发沙尘暴。1934年发生了一次破坏力极大的黑风暴事件,它席卷了美国2/3的国土,带走的尘土达3亿吨,摧毁了中、西部大平原20多个州的庄稼,沙尘一直吹到美国的东海岸。材料二:下图是美国本土黑风暴危害严重区(阴影区域)分布简图。2:..(1)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黑风暴属于_________灾害,一般多发生在_________季交接之际。(2)简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风暴发生的原因。(3)分别指出黑风暴对甲、乙两地土壤造成的影响,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主要原因。答案:(1)气象;春夏(2)过度开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多年的持续干旱导致土地更加干燥;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大风干燥且强劲;中部平原地形,摩擦力小,加大风力。(3)甲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壤被侵蚀。乙地:土层变厚,影响土壤结构。原因:受风力沉积作用,沙土在表面沉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黑风暴的成因和危害。(1)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最高时也不足2米)。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3:..的荒漠是构成黑风暴的物质基础。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黑风暴属于气象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春夏季交接之际,因为春夏之交降水稀少,地表比较干燥,植被稀疏、沙源多,此时风力较强,容易诱发黑风暴。(2)沙尘暴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它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破坏,使草原萎轨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条件。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风暴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就是过度开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多年的持续干旱导致土地更加干燥;自然原因是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大风干燥且强劲;中部平原地形,摩擦力小,加大风力。(3)黑风暴对甲、乙两地土壤造成的影响是:甲地地处中央大平原:强劲的黑风暴会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壤被侵蚀。乙地:黑风暴携带大量的沙子来这里,受到阿巴拉契亚山的阻挡沉积,使当地的土层变厚,影响土壤结构。原因:受风力沉积作用,沙土在表面沉积。小提示: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融雪期土壤由于受到融雪径流、冻融作用及未完全解冻层影响,在季节性积雪地区,因积雪融化形成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占全年土壤总侵蚀量比例较大。横垄耕作是东北地区主要的保护耕作措施之一,专家指出,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近年来,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田、土、水、路、林、电进行综合整治,优化土地结构,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建成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高标准农田格局,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4:..(1)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原因。(2)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3)阐述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4)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答案:(1)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表枯枝落叶较多;纬度高,气温低,生物循环微弱(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2)表层土壤开始解冻而下部土层仍处于冻结状态,形成渗透性极弱的隔层,从而使融雪水更容易集流并具有冲刷能力;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雪量大,侵蚀力强;昼夜温差大,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3)增加下渗量,减小坡面径流,减少土壤冲刷;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轻对黑土的冲刷;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4)增加耕地面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单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综合产能。解析:5:..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4个小题,涉及土壤、冰雪侵蚀、农业发展措施、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人地协调观。(1)说明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进行分析。土壤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及草本类植物;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不仅枯枝落叶多,且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较慢,可使有机质在土壤中不断积累。(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因此冰雪较厚,来年春季回暖,气温上升较快,冰雪融化也较快,地表径流较大,侵蚀力量较强;冰雪消融从土壤表层开始,下层土壤仍处于封冻时,不利于水的下渗,增加坡面径流,侵蚀作用增强;材料中显示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大,冰冻和消融交替出现,致使土壤松散,侵蚀更加严重;冬季植被难以生长,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水土流失更严重。(3)根据题意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物质,减少流失;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4)由材料信息“田地平整”等措施,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可以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使耕地面积增加;由“路渠配套”、“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可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土壤肥沃”应该是采取了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耕地质量上升,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外资,使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实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良种,改进耕种方式,6:..提高综合效益。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2)从植被特征角度分析哀牢山森林受极端降雪事件破坏严重的原因。(3)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试分析其原因。(4)2016年林内土壤昼夜温差比2014年明显变大,请解释原因。答案:(1)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差异大,秋冬季差异小;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林内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2)哀牢山森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森林茂密,树叶面积大且冬季不落,积雪多时,树冠易被大雪压断。(3)极端降雪是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大;积雪覆盖地面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烈;融雪吸收了大量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使土壤降温。(4)大雪导致林冠大面积受损,森林覆盖率减小;(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地表接收的太阳辐7:..射增多,土壤温度升高快;夜晚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减弱,土壤温度下降快。解析:本题以我国哀牢山地区2015年发生的极端降雪事件为情境,结合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主要考查极端降雪事件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温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森林对林下的土壤保温作用显著,由土壤温度曲线图可知,林外土壤温度常年低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远,说明温度差异大,秋冬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近,说明温度差异小。林外没有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大,而林内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小。同时,通过保温作用,森林对土壤温度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使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2)由材料信息可知,哀牢山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该地森林异常茂密,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树冠大,落叶少,枝叶繁茂,发生极端降雪事件后,树冠极易积雪,当树木上的积雪不断积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压断树枝,对树木造成破坏。(3)极端降雪事件是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强烈,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大量降雪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下降;积雪融化过程中吸收了土壤和空气中热量,导致地温难以升高;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也会使土壤温度下降。(4)由图可知,森林对林下土壤的保温作用显著,但2015年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使树冠受损严重,进而导致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土壤获得的光照增多,地温上升明显,夜晚地面又缺少树冠的保8:..温作用,导致土壤温度降温又快,从而使土壤的日较差增大。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材料二: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岛上植被茂密,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的地带,这里的土壤源自河流冲积和火山灰沉积物,果蝇很少,从而使产出的苹果绿色而美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但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1)比较M、N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答案:(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M地土壤肥力大于N地。9:..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水热条件更优越,岩石风化速度快,利于土壤形成;且M地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故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土壤更肥沃。(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流失,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层变薄影响果树根系发育,影响果树生长,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解析:本大题以塔斯马尼亚岛的苹果生产为材料,涉及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影响及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根据图示河流,N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以侵蚀为主,土层薄,土壤肥力差,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水热条件更优越,加速岩石的风化速度,利于土壤的发育成熟;M地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物生长更为茂盛,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更多,土壤更肥沃。因此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M地土壤肥力大于N地。(2)由于该岛的土层逐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提供给苹果树的养分减少,使苹果产量降低;土层变薄还会影响果树根系发育,影响果树对土壤中水分、肥力的吸收,使苹果产量减少;再加上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不断流失,因此有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3):..土层变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的,保护土壤的措施主要是从植被保护、控制生产规模及游客数量,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植被保护上,保护岛上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生产规模上,合理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游客上,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宣传教育上,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6、阅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体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东北平原土壤非常肥沃,试分析其原因。答案:(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枯枝落叶腐殖质:..(3)植物选择性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4)地势低平,长期接受河流沉积,土层厚;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活动弱,有机质富集;植被茂盛,养分充足。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基础知识及东北平原土壤非常肥沃的原因,较容易。(1)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腐殖质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氮素。故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腐殖质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氮素。(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植物选择性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死亡后,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4)东北地区地势低平,长期接受河流沉积,土层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小提示:7、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省内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左图)示意图。:..(1)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__环节。(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______层。大黑山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______林。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______(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淋溶层;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南(3)该地区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因此该地区耕作业区土壤肥沃。(任答2点)解析:本题考查了水循环环节、土壤性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水循环示意图①是地表径流,②是下渗,③是地下径流(2)甲位于淀积层和腐殖质层中间,应是淋溶层;大黑山位于大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是阳坡,光照、热量条件更好,杜鹃花率先绽放。:..(3)该地区植被多,枯枝落叶多,生物腐殖质多;纬度更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少于南方,淋溶作用弱,对肥力消耗少。小提示:土壤肥力与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有关。养分因素是指土壤中养分储存量;物理因素是指土壤的质地、结构情况、水分、温度等。化学因素是指土壤的酸碱度、还原性物质、含盐量等。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极其生理活性。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蔡家川流域为黄土高原典型的小流域。某地理研学小组选择该地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作为观测样地,探讨不同植被状况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下表为该小组观测的两种类型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深度(em)(%)(1)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请对此加以解释。(2)据表中信息,补充完***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绘图可用2B铅笔作答):..(3)针对人工刺槐林地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3)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树种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1)植被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等。所以,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植被可以截留地表降水,增加下渗量,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含水量。(2)据表中信息,补充完***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如下:(3)由图可以看出,深层土壤含水量的不能满足人工刺槐林地在深层吸水量大,影响其它树种的水分需要,所以要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选种植耗水量更小、更耐旱的树种;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小提示: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多年来对黑土资源采取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16:..(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答案:(1)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2)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17:..(3)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解析:本题以松嫩平原为背景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影响土壤肥力的原因、保护土壤肥力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1)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2)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采取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3)18:..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10、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2)指出规划中的铁路,在乙、丙、丁三地布局的不合理之处,并分别说明理由。(3)某学校地理学****小组在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发现①地的植被比②地的要茂密高大,其原因可能是什么?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流。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2)铁路在甲处布局合理,在乙、丙、丁处布局不合理。乙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19:..(3)①地位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①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肥沃。解析:本题以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交通线路布局、影响植被的因素等地理知识,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1)读图可知,在图中西北侧河流与200米等高线交汇处的等高线向北凸出,由于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所以可以确定该段的河流自北向南流,结合等高线分布,从总体来看,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北流向东南。(2)在地势平坦的地区铁路要尽量走直线,山区的铁路线应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小坡度;为减少铁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铁路要尽量不穿过聚落中心。本题图中甲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出现弯曲是为了方便附近聚落出行,甲处合理。乙处等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乙不合理;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虽然有利于人员的出行,但噪声污染重,应该从聚落外围经过,所以丙不合理;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应沿等高线布局线路,所以丁不合理。因此甲处合理,乙、丙、丁三处不合理。(3)植被茂密高大的原因应从光照、水分、地势、土壤等方面分析。我国华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①地和②地位于河谷两侧。结合指向标可判定①地位于山脊南方,属阳坡和迎风坡,②地位于山地西北,属阴坡和背风坡,①地水热条件比②地好,①地更利于植物生长;①地等高线比②地稀疏,说明①地地势较为平坦,因此土壤相对肥沃,土层更深厚,利于植物生长,其植被比②地茂密高大。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20:..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答案:(1)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在4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 来自beplayapp体育下载www.apt-nc.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beplayapp体育下载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beplayapp体育下载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3.19 MB
  • 时间2024-03-25